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

點一盞心燈

有一位小比丘尼去見師父:「師父!我看破紅塵,遁入空門已經多年,每天在這青山白雲之間,茹素禮佛,暮鼓晨鐘,每當我經讀得愈多,心中的雜念非但不減,反而增加,怎麼辦?」

師父:「點一盞燈,它非但能照亮你,而且不會留下你的身影,就可以通悟了!」

小比丘尼聽了師父的話,就回去遵照師父的話去做。

http://www.sohu.com/a/140021526_355744

數十年過去了……師父早已圓寂。

就在不遠的地方,有一所比丘尼庵遠近馳名,大家都稱之為「萬燈庵」;因為寺中點滿了燈,成千上萬的燈,人走入其間,彷彿步入一片燈海,燦爛輝煌。

萬燈庵的住持,就是當年的小比丘尼,雖然如今年事已高,並擁有上百的徒眾,但是她仍然不快樂,為何不快樂呢?因為儘管她每做一樁功德,都會點上一盞燈,無論他把燈放在腳邊、懸在頂上,乃至以一片燈海將自己團團圍住,還是總會見到自己的影子,甚至可以說,燈愈亮,影子愈顯;燈愈多,影子也愈多。此時她困惑了,心中的疑惑更多了,此時卻已經沒有師父可問,因為師父早已死去,而且他知道自己也將不久人世。

她圓寂了……據說她在死前終於通悟了。

她沒有在萬燈庵之間找到一生尋求的東西,卻在黑暗的禪房裡悟出了人生最重要的一件事。她發覺身外的成就再高,面前燈再亮,這些都只能造成身後的影子,並沒有辦法真正消除心中的雜念。唯一只有一個方法,能使自己皎然澄澈,心無罣礙,就是淨化自己的心靈。

在她圓寂之前,為自己點了一盞心燈!

生活中我們每天接觸很多的事物,也常會起很多的心念,這些心念皆是身後的陰影,如果能在每一念當中反省自己,識透自己內心的雜質,就能在每一念中漸漸昇華。


永遠沒有最對最好的作法,但永遠都有該改該轉的念頭。

轉載--作者:劉墉    時報出版 

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

太陽下山的時候,回頭看!

作者/李家同教授        

  前些日子,我去了敘利亞南部,因為那裡有一個小村落,村落裡仍然講阿拉美語,這是耶穌在世時所用的語言,我相信這裡一定可以找到一些與耶穌有關的事蹟。

  果真,我在一座小教堂裡發現他們的彌撒用阿拉美語。我雖然不懂阿拉美語,但我知道彌撒是怎麼一回事,所以我可以知道現在在念什麼經文。當神父念《天主經》的時候,我幾乎感動得流下淚來,因為我知道耶穌當年就是這樣念的。

  我參與彌撒的教堂非常小,石頭砌起來的,在一個偏遠的山谷裡,四周只有幾戶人家,但是他們自稱這是歷史上最古的基督教堂。這座教堂有一個很好聽的名字,叫作「小燈教堂」。為什麼叫作小燈教堂呢?神父說不出來,但是二千年來,這座教堂晚上必定點一盞燈,現在是用電燈了,過去用的是油燈,可以想見這座教堂必須有人過幾小時就要去加油,因為燈是要亮一整夜的。為什麼要整夜點一盞小燈,神父又不知道,他說這是世世代代傳下來的傳統。

  我在教堂裡四處張望,發現了一幅壁畫,這幅壁畫中,耶穌背著十字架往前走,有一個小男孩淚流滿面地拉著耶穌的衣服,他們好像在對話。畫下面有兩行字,我當然看不懂這些字的意義。神父替我翻譯,原來這兩行字是小男孩和耶穌的對話。

  小男孩說:「耶穌不要走,你走了以後,誰會照顧我們窮小孩子?」耶穌說:「太陽下山的時候,回頭看!」小男孩的問句,我可以明瞭,但耶穌的回答卻使我困惑不已。我當時的感覺是耶穌答非所問。

  我問神父,這是什麼意思?他也不懂,但是他相信這一定是有意義的,所以這幅壁畫就永遠地被保存了下來。過幾年,他們總要修補一下。

  我走出教堂,仍然想著這句話的意義。想來想去,想不通。天色已經昏暗,太陽快下山了。教堂建在一座小山上,山的一邊面對著海,一邊是一個很美,但很荒涼的山谷。我有了一個衝動,要到山頂上去看日落,因為山不高,我一下子就走到了。也看到了太陽在海平面上慢慢消失的景象,當時我忽然有點害怕,因為我發現我是在一個非常荒涼的地方,天黑了,我會不會完全迷路呢?
照片來源http://www.inspiration-now.com/after-lights-out-by-julien-mauve/
   我想起了耶穌的話,「太陽下山的時候,回頭看。」我回過頭去,發現山谷中雖然沒有很多人家,但是家家戶戶都點起了燈,那所小燈教堂的燈也亮了。

  我不害怕了。雖然太陽已經下山,但有這些人點燈,我就安全了。太陽將光和熱帶給了世界,但是太陽下山以後,仍然有一些小燈,用它們微弱的力量,帶給世界光和熱。

  我終於懂了,耶穌在安慰這個窮小孩子,他可以放心,世界上一定會有一些善良的人,繼續做耶穌在世時所做的事:使這個世界有一些光明,有一些熱。那位壁畫中的小男孩一定也有同樣的頓悟的,雖然他是一個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人,但他一定做了一個好人,盡量地幫助周遭的人。他也一定四處勸告朋友,大家都要像一盞燈,無論燈光如何微弱,很多人都會靠這一盞小燈生活的。也許這一座小燈教堂就是他造的。

  我離開了敘利亞,我不會忘記小燈教堂的。我們都應該扮演小燈的角色,至少要使我們周遭的人不再害怕黑暗,不再感到寒冷。

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

用微笑融化悲傷

佛曰:
看清一個人,何必揭穿他,當你看清一個人而不揭穿,你就懂得了原諒的意義;
討厭一個人而不翻臉,你就懂了至極的尊重。

活著,總有你看不慣的人,也有看不慣你的人。



品味人生,到了現在的年齡,跟誰在一起舒服就和誰在一起!包括朋友也是,累了就躲遠一點……

你的成熟,不是因為你活多少年,走多少路,經歷過多少失敗,而是因為你懂得了放下,學會了寛容。

取悅別人,不如讓自己過得自在快樂;已經過了那個你不喜歡我,我也非要喜歡你的年齡,讓自己活得自在單純才是重要。

孤獨也是一種享受,也不違心;能入我心者,以誠待之,不入我心者,向來緣淺。

每個人心中承受過的那些苦與痛,不是因為時間就沒有了感覺,而是懂得包容與寛恕。

難過了….....不必告訴別人,瞭解你的人,不需要說,不瞭解你的人,更不用說。

抬頭仰望天空,天那麼大,能包容你很多委屈!用微笑融化悲傷,讓自己灑脫一點。

2017年9月2日 星期六

相逢只是遇見了自己

《金剛經》有一段話:
「凡所有相,皆是虛妄。若見諸相非相,則見如來。」
在這世上,不見得所有的人都認同你、喜歡你、討厭你、欣賞........
 

有人認同你,是因他在你身上,遇見到他「認同」的影子。
這與你無關,遇見了,這不是真正的自己,學習坦然面對,並平實的做回自己。

有人喜歡你,是因他在你身上,照見了他「喜歡」的特質。
這與你無關,遇見了,這不是真正的自己,學習淡然面對,並誠實的做回自己。

有人討厭你,是因他在你身上,對應到「排斥」的自己。
這與你無關,遇見了,這不是真正的自己,學習淡定面對,並踏實的做回自己。

有人欣賞你,是因他透過你,「碰撞」了心靈深處的自己。
這與你無關,遇見了,這不是真正的自己,學習欣然面對,並真實的做回自己!

宇宙中沒有無緣無故的《相遇》或者《消失》,
一切的相逢,都只是遇見了.....《自己》。

2017年7月31日 星期一

一念動鬼神

在中國元朝,有一位書生,由於被一位朋友害得很慘,一天夜間,他下決心要殺掉對方。

  在去殺人的途中,他路過一所廟宇,廟宇門口站著一位高僧。高僧的天眼中看見書生的背後,有惡鬼尾隨。


  書生到了朋友家的門口,突然一轉念想說;他雖然從我的朋友變成我的仇人,可是他的老母親和太太,卻沒有害我啊!如果我殺死了他,他的老母和太太的生活,不就沒有依託了?

  經幾番內心的掙扎之後,他決定寬恕對方,放棄了殺人的念頭,轉身返回。

  歸途中,又經過那座廟宇,高僧還是站在門口;此時,高僧的天眼出現的,卻是另一番景象,書生的背後的惡鬼不見了,其頭頂上方卻有天神在護送。

  高僧就將書生攔下,將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了書生,並問書生剛才發生了什麼事?

  書生如實的稟告高僧,高僧嘆道:【真是一念動鬼神啊!】

  書生因為這一念的寬容,改變了書生的命運。後來書生當了官員,而那位害他的朋友,死於亂軍之中。

  由此可知心念的重要,所謂心念一動浪傳十方,心念一轉三千。

  平時如果沒有培養正向的能量,當遇到困難時心念要轉是不容易的。

  時時心存善念、善言、善行,自然能形成一股善良的風氣,所謂:一善破千災,至誠可感天。

2017年4月19日 星期三

一杯水的智慧--異中求同

異中求同不只是夫妻相處之道、也是人際關係的相處之道。

一個南方姑娘和一個北方大漢成了家,姑娘的口味清淡,大漢無辣不歡。
一天,姑娘回娘家吃飯,父親做菜鹹了些,母親一聲不響拿來一杯水,夾了菜, 將菜在清水裏涮一下後再入口。

此時,姑娘從母親細微的動作裏,似乎領悟到了什麼。


第二天,姑娘在家裏做了丈夫愛吃的菜。
當然,每一個菜裏都放了辣椒。只是她的面前,多了一杯清水。
大漢看著她津津有味地吃著清水裏涮過的菜,眼睛裏有微微的濕潤。

之後……大漢也急著做菜,但是菜裏面已找不到辣椒。
只是,他的面前,多了一碟辣椒,吃每一口菜前,
在辣椒裏蘸一下,每一口他都吃得心滿意足。

為了相處,也為自己,他們一個堅守著一碟辣椒,一個堅守著一杯清水。
他們更懂得怎麼堅守一份細水長流的相處哲學。

上天給你什麼樣的位置,相對也給了你同樣的責任,
全世界幾十億人口,現今會出現在你生命中,成為你的家人、朋友或同事,
如果,不是「有著深厚的因緣」,哪有那麼簡單會遇見呢?

懂得惜福和感恩珍惜所擁有的一切,是世上最幸福的人。
人與人之間有著一條看不見的線,相互牽引著,這一世會遇見誰?會做什麼事?都是必然的。
既然今生已注定,就好好惜福和感恩珍惜吧!

2017年2月20日 星期一

「喜歡」與「愛」

有人問了佛:
「喜歡」與「愛」有什麼區別呢?

  佛指了指一個孩子,只見孩子站在花前,久久不肯離開,最後,孩子被花的美麗迷醉,不由得伸出手把花摘下來。

  佛說:這就是喜歡。


  接着,佛指了指另一個孩子,只見孩子滿頭大汗的在給花澆水,擔心花被烈日曬着……,自己站在花前。

  佛說:這就是愛。

  喜歡是為了得到,而愛却是為了付出,這就是最本質的區别。

  花若盛開,蝴蝶自來!你若精彩,天自安排!


  「喜歡」停留在眾生意識,只想「得到」。

  「愛」是呈現菩薩意識,「主動關懷」別人。

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

宜蘭三星美景【落羽松】秘境美呆了!


  來宜蘭已經記不得多少次了,每年的春節過後都會跟著家人一起出門到戶外走走,會選在過年後出遊,是因為每到假日通往各個旅遊景點總是人擠人,尤其通往宜蘭的雪隧更是大塞車,平常周末連假都已經如此了,更何況大過年的,塞得更嚴重。

  這次出遊是選在平常大家都上班的日子,趁孩子還沒開學前,難得有機會全家一起出遊到戶外走走,心情顯得隔外輕鬆。

每個世代所使用不同的燈籠
今日探訪第一站來到了宜蘭傳藝中心,從國五羅東交流道下來,延路往傳藝中心的方向指標走,照著指標走很容易找到傳藝中心;今日到訪的遊客不多,不會像平常假日一樣人擠人,停車也方便,也可以慢慢欣賞這些藝術家的作品。

外表看似簡單大方的燈飾,帶著濃濃復古風
利用木頭本身的造型,刻劃不同的型式,整個燈飾看起來好像特別有生命
來到第一個展示區的迎客松
窗語
我們參觀停留的時間不多,大約三個小時,在羅東街上用過午餐後,延著中山路二段直走經過廣興路橋,到今天的目的地三星【落羽松】,車行經過了三星路二段(宜26-1鄉道),這裡的人開車特別慢,不像都市裡的人開車那樣的快速緊張,我也被那個氣氛感染了,開車的速度也跟著慢下來。

  走到三星路三段的地方,路旁遠遠看過去有幾棵落羽松,樹不是那樣的明顯,整齊有序與房子合在一起看,遠看彷彿是一幅畫,真是美呆了!車行大約再開了一小段的路,指標約7.5公里的地方十字路口右轉,地圖上寫著光復路,來到這裡看不到光復路這個路牌,當時以為走錯路了,還好出門前做了一點功課,路口的對面有一個寺廟的排樓上面寫著【顯微宮】三個字,對面那一條路就是光復路,車開進來約500公尺左右就是安農溪畔。

兩旁的落羽松,來到這裡彷彿置身在異國

  在安農溪旁跟鄉間小路中間,進入眼簾的第一幕,種植了二排的落羽松,很整齊很美麗,望眼看過去彷彿置身在異國,當天來散步遊玩的遊客不多,這邊的環境相當的整潔,看見一些小朋友和爸爸媽媽帶著阿公阿嬤來這裡散步,也有一些情侶來到這裡拍照留念
安農溪畔與鄉間小路中間種植了二排落羽松約數百公尺,吸引一些情侶互相拍照留念
全家大小一起出動慢步在安農溪畔的小路

安農溪畔的小路,走累了,可以停下來休息一下,跳望遠方,享受大自然的美景,呼吸新鮮的空氣

也可以一人獨自漫步,享受輕鬆的下午時光
如果不趕時間,也可以約三五好友坐在這裡喝茶閒聊,共渡一個下午,享受一下沒有壓力的生活。



2017年2月3日 星期五

低碳生活

春節假期跟著家人來到了碳雕博物館,裡面擺放著各式各樣用碳做成的作品,最引人注意的就是用碳雕刻成的藝術品

栩栩如生的關公藝術作品
十幾年前,第一次接觸備長碳,也試著把備長碳用在生活中,其實碳在生活中是一個很自然的產物,它分為很多種

大肚能容,了卻人間多少事;滿腔歡喜,笑開天下古今愁。
把它當做生活的一部份,是一個再自然的不過

用碳雕刻成的菩薩藝術作品
其實人在生活中需要的不多,但心裡想要的太多,這就是欲望,想要過簡單的生活,自然的生活,克服心裡的欲望,可以從低碳生活入手,從自己生活中最簡易的地方入手,不但可以讓自己更能克制欲望,也可以比較保持長久的耐力。